专家引领丨李建邡: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片晚霞

——

2020-05-28

前言

苏州市教育投资有限公司源自教育、振兴教育。十八年来,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投建运营了多所学校,形成了从国际教育到学前教育、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发展格局,共同推动着吴中集团教育板块的蓬勃发展。

公司凝聚了一大批懂教育、有情怀、善管理的教育专家和校长,众多在各学科、各领域享誉盛名的特级教师、名师和学科带头人,他们是苏州教投在教育领域保持高水平发展的坚实后盾。

为唱响“教育报国守初心、立德树人担使命”的主旋律,苏州教投特别策划举办“苏州教投年度人物专访”系列活动,讲述苏州教投人自己的教育故事,以传播先进教育理念、交流教育管理经验、展示优秀师生风采、汇报骄人办学成果。

本次推出第六期“苏州教投年度人物专访”——《专家引领丨李建邡: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片晚霞》。


专家引领丨李建邡: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片晚霞

李建邡

苏州教投旗下东吴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研究员。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优秀专业技术拔尖人オ。教坛执鞭近四十載,曾任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副校长,兼任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苏州市中语会副会长、苏州市语言学会副会长。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五一” 劳动奖章、江苏省先进教育工作者等,其中获省级以上奖项10余项。并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先后出版了《学海津逮》《语文教学散论》《教苑漫录》《古典诗歌的鉴赏和教学》《语文教学论笺》等专著,还参加了《中学语文教案》《名卷导航》《双向通高考精练》等十余种教学研究和教学参考资料的编写工作。作为特约编委,他参与了《中国语文教师优秀论文集成》《名师导学ABC》《中国当代语文教学研究文库》的编写工作。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作《酬乐天咏老见示》中有这样一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意思是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

2019年9月28日,时任吴中区委副书记、区长陈嵘,吴中区委副书记、吴中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李朝阳等多位领导,到李建邡校长家中走访时,李校长用这句诗词来表达自己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的感言。他说:“虽然我现在已经退休,但是,我和教育事业具有割舍不断的情结,我将在有生之年继续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古人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作为吴中区教育学会的会长,我将不辜负领导的殷切期望,为吴中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片晚霞。”已过花甲之年的李校长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作为语文教师,他留下了一段又一段的教学佳话。如今,虽然已经离开了讲台,但是他仍然活跃在教育界,与教育界的“后浪”们分享着自己宝贵的经验


作为语文教师 教学成果颇丰

有过学校生活体验的人都知道,高三是学生最关键的一年,也是任课教师最辛苦的一年。不说那些比以前要多出许多的课务,也不说搜集整理资料的繁忙,只是那巨大的责任就让人难以承受。而在李校长在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的任课记录上清楚地记着:1996年,任高三语文课;1997年,任高三语文课;1998年,任高三语文课;2000年、2002年、2003年、2004年,仍然是高三语文课。一届接一届的高三,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2003年暑假,校领导考虑,多年的高三连轴转,该让他歇一歇了。风声不知怎么走漏了出去,即将升入高三年级的10多名学生联名写信给校长,要求学校继续安排他担任高三年级的语文课,更有相当部分的家长直接找到了校长。这下校长犯难了,只好跟李建邡协商,他二话没说,“只要学生喜欢,我累点无所谓。”

李校长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近四十年。作为一名语文特级教师,他刻苦钻研教学业务,长期致力于课堂教学的实践和探索。语文教学已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深得历届学生的信赖和尊敬。在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工作近30年,担任过10届高三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由他领军的高三年级的语文高考成绩在苏州市一直名列前茅,其中有5届高三年级语文成绩列苏州大市第一名。


作为教育界“大咖” 仍奉献着自己的一片晚霞

李校长经常应邀到各地办讲座,传经验。很多老师从李校长身上学到了许多宝贵经验。有老师在听取李校长的讲座后写下了这样的感言:“从李建邡老师身上我看到了老师应该有的样子,这才是以为真正热爱教育教学的老师。”李校长还曾受内蒙古赤峰市《函授辅导》之约,撰写了约6万字的古代汉语系列讲座材料,供边远地区的中学语文教师作为函授材料。

2014年,在上级工会组织的关心和支持下,苏州市总工会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工作室的领衔人,他以一片赤诚之心,积极主动地组织工作室人员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研究和创新活动。在这过程中,他总是亲力亲为,实实在在地进行“传”“帮”“带”,一批青年教师因此脱颖而出,这对苏州市的教师队伍建设也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作为苏州教投的“参谋” 对于常昆外他这样说

作为苏州教投旗下东吴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的研究员。李校长对正在筹建的常熟昆承湖外国语学校(简称常昆外)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为学校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他认为:苏州教投旗下的各大中小学校,其教育工作应该努力体现这样的教育宗旨:即要让我们的学生“睿智”“成熟”起来,使他们具有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每个生命个体都能得到健康而又合乎规律的发展。

常昆外作为苏州教投的全新力作,是苏州大市范围内又一所高端国际化学校,由苏州教投全面管理。学制覆盖从幼儿园到初中。在常熟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列入2020年苏州市级重点服务类项目。而对于这所政府关心、家长期盼的学校,他认为必须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教师队伍的专业化

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水平,因此,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应该作为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一是外引,在全国范围内招聘著名校长组成以学科带头人为主的核心管理和教育团队。二是内培,一方面积极实施名师工程,力争在3到5年内打造出一批省、市、区学科教学的名师。可依循“发现苗子—定向培养—提供舞台—校内认同—总结提升—表彰激励—发挥效应”的培养路径,建构高素质的名师师资群体。另一方面,积极推进青蓝工程,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采取多项举措,如师德师风建设、课堂教学比赛、教育教学业务培训,教科研工作指导等,为青年教师成长开创多元化的培养路径。      


二、教育管理的精细化

精细化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工程。一所学校能否成为精品学校,关键在于学校是否具有精细化、高水平的教学管理。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如果我们在学校管理中把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必然会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更上新台阶。

推行精细化管理要做到:“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管”,我们要完善管理网络,健全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规范,落实管理举措,每一个步骤都要用心、细心、精心、耐心,每一个环节做到环环相扣,力求精细,把每一项工作都做成精品,才能切实把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

学校的精细化,涉及到诸多层面:如师资队伍、学生管理、教学流程、后勤保障、基础建设等方面。我们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去探索和实践,并需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长期坚持就会形成习惯,良好习惯就会成为品质,这种品质最终对我们的学校和教育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课堂教学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要重点关注课堂,研究课堂,想方设法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化。一是要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具体要做到'五个还”)。二是要设置多元的问题情景,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理想的教学境界。三是要重视课堂教学的过程管理,实施“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方略,以切实提高课堂的效能。四是要采用多元教学方式,如合作探究、问题讨论、质疑问难等,活化课堂教学氛围,营造有情感、有趣味、有活力的生动的课堂教学境界。 


四、课程设置的多元化

课程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大任务,抓住了课程建设,就是抓住了学校建设的牛鼻子。一般而言,一些优质学校,都十分重视课程建设,他们都有自己具有特色的课程架构。因此,我们作为一所具有品牌追求的新学校,必须同样将课程建设放在学校建设的首要地位。要有学校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组织网络、课程设置的具体构想和实施方案。

学校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我们要按照相关规定,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标准,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地方和学校特点,开发出具有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我们可以构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生理特点,符合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以品格教育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包括义务教育阶段必修课程、国际课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科学实验课程(如机器人,兴趣实验,场馆教育等)、社会体验课程(进大自然,进社区,进企业)、艺体修养课程、破解教学难点和重点的引桥课程等课程。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课程品牌,使学校教学别开生面,走出自己的独特的办学之路。 


五、教学方式的智能化

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教育行业也迎来改变,迈入智能教育阶段。现在人工智能在教育行业的应用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工智能在教育行业的应用,主要包括教育环境、教学装备、教学模式的智能化等方面。如现在被广泛提及的智慧校园、智慧课堂、互联网教育等均是智慧化教育的体现。推动实施智能教育,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规格,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丰富学校建设的内涵。

作为一所新创办的学校,我们要在教育智能化方面加强顶层设计,要广泛吸纳兄弟学校可贵的经验,并据此制订切实可行的适合学校实际的具体规划。按照统一协调、多措并举的原则,推进学校智能教育的各项工作,使常昆外的智能教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